全场回顾|精练GYMSQUARE《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发布会精华摘录
5月31日,在上海全面复工的前一天,精练GYMSQUARE《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发布会上,精练GYMSQUARE对数十万字的《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进行全局解读。
发布会当天,头部健身场馆经营者、健身教练代表、线上健身代表、及大健身消费代表,就「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跨过疫情,健身房的复苏之路」、「健身教练,突破疫情重围」、「崛起的线上健身浪潮」、「大健身消费品的新时代」报告解读及圆桌论坛等环节,展开深度探讨。发表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健身行业的发展趋势的见解与展望。
以下为全场嘉宾发言精选,经精练GYMSQUARE编辑。
圆桌01
跨过疫情 健身房的复苏之路
Matrix Fitness 中国区总经理 张群宜Joey
——「健身房门店规模未来不再会有爆炸性增长,重点将放在提升经营效益」
我们对市场依然保持乐观,乐观的依据来自国外健身行业市场现状。比如美国连锁俱乐部品牌「星球健身」PlanetFitness,2022年Q1的营业额接近1.9亿美元,增长66.9%;会员总数突破1600万人,相应增速超过2019年,作为国内市场的参照来看,这其实是利好消息。
具体对于俱乐部来说,未来不再会有爆炸性增长,重点将放在提升经营效益。比如很难看到健身房通过单纯并购去壮大体量,而是会更在意经营思路的调整。
主要的调整策略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寻找增量用户,第二是快速激活用户,第三是创造复购行为。对此,Matrix也设立了专门的B2B2C产品业务来帮助健身房完善精细化运营。
「线上化」是健身房经营的关键命题,其实也可以从上游健身设备端的迭代来看,比如Matrix目前在设备上分了三大板块:个性化训练平台、训练结果追踪、资产管理系统。健身房通过平台工具做线下与线上的资源链接将成为大趋势。
乐刻运动 合伙人 柳大年
对于乐刻来说,2022年疫情解封后复工复产的状态,要比往年更为迅速,多座城市门店基本在一个月之内会员活跃度能恢复至90%以上。从市场整体来看,虽然短期内依然有健身房将关闭门店,但用户的需求依然会呈现出积极正向,包括部分地区的承租成本在下降,这也是个积极信号。
毫无疑问的是,今年疫情发生后,依旧会对各城市门店经营产生不确定影响,因此也继续训练提升门店端的线上化运作能力,包括门店合伙人对接、门店店长培训等,瞄准类似贝壳的VR看房效果,完成在线匹配。
目前中国的运动健身业态跟欧美国家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而发生在线上的「刘畊宏事件」其实是非常好的现象代表,因为对提升国民健身渗透率一定有积极作用。
对于健身房来说,线下与线上业务有机结合,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功课。比如在线上业务LITT方面,目前已有清晰定位——相比健身的问题,更要解决用户的健康问题。目前四分之一的用户年龄为50岁以上,其实可以通过线上来覆盖更多人群。
银力体育 董事长 郭志军
苏州同样是全国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银力体育在苏州的门店约占全国二分之一,而营业额占到全国三分之二,因此今年上半年的总体收入相较往年是呈断崖式下跌的。
但即便如此,疫情也并非是迭代公司运作的最直接原因,很多改革及优化在疫情前就已发生。早在数年前,传统俱乐部业务(银吉姆健身)就已在江浙沪达到一定规模,当时就决定要跨业务发展,比如上游的教练培训、下游的青少年健身,这两部分在未来都是重要业务。
当前没有收并购计划,我认为更需要专精于自身的业务。很显然,今年这轮疫情后依然会有不少倒下的门店,但是这一两年内与其谈并购,我们更需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比如稳定团队、稳定会员。
内部也有很多与时俱进的业务进展,比如去年4月开始设立网络营销部门,无论线上直播还是大众点评等都包含在内,这些线上工作都要解决未来的流量入口问题,因为传统俱乐部流量的获取的线上比重正在增加。
圆桌02
圆桌论坛:健身教练,突破疫情重围
奥力来运动健身学院 首席运营官 陈嘉骏
——「早在2019年,中国健身行业其实已经受到了一些挑战,疫情只是催化剂」
中国健身行业其实从2019年开始就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整个行业已经开始面临了一些挑战。
另一方面才是这个疫情,两年多的疫情也让这些挑战变得更加严峻。其中对教练端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因为疫情持续反复的影响,客户没法来到线下锻炼,这也意味着健身场景的迁移。需要为了生存去开拓更多的技能,比如说线上直播等。不说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红或者健身达人,也可以看见更多的普通教练开始尝试抖音、小红书等一些线上平台的运营。
当然这里面也会涉及到很多新的挑战,比如说如何获客及如何在线上维护好客户。这些方面都需要教练们去思考、尝试,以及规划,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生存的更好。
从奥力来培训的视角出发的话,过去的两个月中,在疫情影响并不是很大的地区,奥力来线下课程还是正常开展的,当然我们也在开展线上课程。我们也始终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教练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值得长期去发展。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对职业规划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把专业实力打牢、更好的服务客户。能够做好这几方面的话,无论环境怎么变,这些教练都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超级猩猩 创始人 跳跳
——「在焦虑的大环境下,给人提供信心和确定性的行业反倒会成为刚需,而这正是健身行业在做的事情」
其实我们不太担心疫情后大家要调整才能恢复到工作状态,因为超级猩猩的每一位教练即使在疫情封控中的时候,也是在工作状态中的,要么在培训,要么是在线上和用户进行互动或者服务。
就像一个人会蛙泳,即使很久没游,回到游泳池也还是会的。相信大家回到那个氛围和环境中,会迅速恢复回来的。
超猩学院零基础培养教练到现在已经做了4个年头了,也培养出了400多位教练,这其中很多人的成长速度是有明显差异的,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将成长最快的一批人的实践经验萃取出来,帮助今后教练员能够更快成长出道,快速进入「新发展阶段」及「新卓越阶段」,这也是我们一直在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对于健身教练职业化及今后发展,超级猩猩其实有一个小目标。就像互联网行业中,有些公司的职级标准可能就是硬通货。在超级猩猩S0到S5的岗位职级也能成为行业中的标尺及硬通货,相应的S几级可以对应相应的薪资待遇。以及在未来培养教练方面,能在教练成长速度这件事上将方差缩小,让更多零基础教练在职业初期拥有好的职业习惯及确定性,这也会帮助到教练们今后的成长。
3HFIT 董事长 姚宁
相较于2020年的措手不及,后面两年的疫情反复我们还是有一定思想准备的,要不然之前的教训就白拿了。
在2020年之后我们就开始发展线上部分,从场馆方面,我们第一个切入点就是想让健身房变成健康俱乐部,传统健身房可能进去就是锻炼为主,而健康俱乐部更强调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的七大健康基本要素:体能、心理、营养、生命质量等方面提升自己。这个也是一个健康七叶草概念,当会员不能来到线下锻炼身体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提供一些营养知识,个人提升知识,以及给家人提供一些健身服务呢?
因此,我们也创造了家庭教练这个概念,我们相信要让一个人掌握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由他去教别人,影响更多身边的人。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知识的传导者。当健身房私教业务停了,能不能有类似的一些辅助线上业务去支撑。
对于教练群体,教练服务客户人数和时间是一个线性关系,工作量受到客户总数所限制,所以希望教练也能做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我们提供了私教宝这样一个工具,像中央厨房一样把这些私教课程设计好,把教练带的每一个客户的投入成本降低。
疫情期间爆火的线上「宏流」,也就是刘畊宏教练。他带动了一个极大的群体,将无意识无意愿的一批人变成有意识有意愿,将犹豫不决运动的人变成了行动派,一个跳操直播间有100多万人跟跳,这太厉害了。当这一批人能慢慢养成习惯或者愿意继续锻炼,我们还是充分相信这帮人会往线下走。
SHAPE 联合创始人 张坤
——「疫情后,教练不光需要提升专业能力及服务能力,「财务管理意识」、「法律意识」也是需要跟进的部分」
对于疫情后的复工,其实优秀的教练员,他会自我恢复,并不需要外界去额外的帮助他们。而这些优秀教练员身上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并且复制给初级刚入门的教练和想要在这个行业进步的教练身上。
比如说,第一点从心理上的准备,在上海可能大家2个多月没有出门,忽然回归线下面对30人,甚至50人的课堂,当团课音乐响起的时候你是不是充分做好了准备?从另一方面,也是信心上的重建,对于一部分教练并没有很好的粉丝会员基础,好不容易在之前积累起来的会员可能因为疫情这几个月断掉了联系,这些教练回归课堂后面对空空的教室,他们的信心是不是会受到打击,这方面的心理也需要做好准备。
第二点就是身体上的准备,有些教练可能在疫情期间没有上线上课,完全躺平的状态。等到回归线下后,发现自己身材还不如会员管理的好,心肺体能方面也较之前下降不少,建议这部分教练要提前做好准备。
所以回到疫情后,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练员这个话题上。首先浮现出的结论就是职业感更强的教练是在未来被需要的。以及在疫情后,更多教练应该开始意识到要做好财务管理去抵抗疫情停工这些不确定因素,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练也面临减薪、裁员等问题,如何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今后教练员们值得学习的部分。
圆桌03
圆桌论坛:崛起的线上健身浪潮
每日瑜伽 内容总监&合伙人 胡潇文
——「切中用户的思维去做去专业化的内容,是线上内容升级非常关键的一步」
刘畊宏现象级的爆发,对整个健身行业,尤其是线上内容这一板板块来说,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这不仅是整个健身行业线下到线上大转型的契机,也是整个线上线下业态融合的关键点。
其次,刘畊宏的爆火也吸引了更多健身类的MCN机构加入线上健身这一赛道,这类机构已经建立起专业的健身IP培养体系,与此同时也会带入更多的健身教育类以及培训类的资源。这能给到传统健身行业者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整个线上跟线下这个流量的转化闭环中,不仅是线上健身,这对于整个健身行业都是一个利好。
对于瑜伽这个细分赛道,从最近整个线上瑜伽APP的数据可以发现,用户的拉伸等线上静态练习的需求增长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之前我们只会做瑜伽类的课程,现在我们也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加入普拉提等元素进行融合。总之,线上内容开始向更多元更细分的方向发展。
在创新机会上,从刘畊宏的成功案例中可以发现,对于C端用户,专业内容的去专业化手段可以大大降低门槛。对于每日瑜伽来说,每一次驱动增长的背后,都是因为捕捉到了用户的需求,并在C端用户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而撬动这部分的业务增长。而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经过一系列数据化的市场调研,以用户思维切入,在各种专业的体系里面重塑一个内容阶梯,这是以用户思维做去专业化内容的关键一步。
咪咕 健身内容负责人 徐廷辉
——「全民健身,关键词在于“全民”」
线上健身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其实是社会层面的能量,全民健身关键词在于全民。在去年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一政策背景下,国家提倡全民健身五年计划,由此可见从上到下全民健身的决心。其次从刘畊宏爆火的各个阶段,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在刘畊宏爆火的初期,是新华社最先敲开了刘畊宏的阀门,之后就有了刘畊宏做客人民网直播间,带领全民健身。所以说刘畊宏的爆火不仅仅只是刘畊宏女孩们的力量,背后其实是蕴含着整个社会的能量。
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从陆续出台的教育双减,三胎限购这些政策都能看出来,健身一方面可以增强国民体质,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的生产,同时也能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所以说全民健身事业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刘畊宏。未来会有很多个全民级别的KOL。
拿咪咕举例,我们一直在进行这个全民健身的这个使命。近年来陆续签约了国家冰雪队等运动健将,也有帕梅拉、周六野等流量网红。近期也在咪咕视频上线了“全民热练”健身专题频道。我们不仅会签约一些头部或有潜力的KOL,同时也拥有MCN业务。
乐刻运动 研训总监 卢娜Lunar
——「如何做好线上线下健身用户的相互转化,是健身教练需要考虑的重点」
疫情常态化下,健身行业从业者已经开始适应线上健身这一转变,健身行业也开始有了应对机制。这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很多从业者开始思考如何将线上线下内容及模式相融合。从刘畊宏的爆火来看,用户本身的习惯养成、健康状态的建立、以及思想上的触动等,这一系列用户行为上的改变将是健身教练转化线上用户的突破口。
其次是要找到线上线下健身转化的突破口,我们乐刻的一些老师在疫情期间会将线下课程搬到线上来,凭借线下积累的固有粉丝群以及用户长期的运动习惯,这部分用户是更愿意在线上继续跟随老师的。
而部分用户也会将自己喜欢的健身博主或老师的线上跟练转化到线下场景,比如在线下创造场景进行视频训练或者来到老师的课堂现场进行训练等。所以对于健身教练来说,线上健身的创新,一定是在于教授方式以及课程内容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并且思考如何将学员转化到线下。同时我们还有部分老师会继续进行户外场景健身的直播,这也是一种获客流量转化的途径。
最后,线上私教这种方式,对于教练和学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教练可以把自己的空余时间释放出来,然后我们又把它跟线上有需求的学员去进行匹配。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让任何教练和学员在他们方便的时间去做一对一的训练,将教练的死角利用起来,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突破。
对谈:
Peloton之后中国家庭健身的未来探索
北极光创投 合伙人 林路
——「对于家庭健身项目来说,围绕用户需求打造产品力是第一要素」
目前来说,中国健身行业最大难题,在于国人的健身习惯。疫情反而加大了全民对健康的重视,健身的群体也在慢慢扩大。这使得家庭健身赛道成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但是从投资角度来说,由于行业的发展周期比较漫长,判断入局时机是难点。需要等待观察整个家庭健身市场什么时候能具备培养规模化企业的能力。peleton的成功不可复制,无论是对VC还是创业者来说,目前都还是处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做好家庭健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peleton的CEO曾说过,家庭健身好比铁人三项,需要软件、硬件以及内容三大模块相结合。从产品角度,需要关注项目能否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能否解决用户坚持健身的问题;第二,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能否驱动用户为内容买单;第三,能否使用户向周边的人推荐这款产品。
从内容角度,可以参考Peloton,它偏好请一些爱好健身且能够“灌鸡汤”的业余教练,某种意义上类似过去新东方的老师,解决了用户动机的问题。所以从内容形态上,也许可以参考在线教育去研究。虽然健身相对K12或者是成人教育来说,并不是刚需,但是从交互形态、发展阶段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圆桌04
恒天然集团 NZMP活力营养事业部大中华区客户经理 时壮
——「国内健康饮食品牌的一大机会,在于做好热门品类的本土化定制」
恒天然观察到,品牌的配方诉求和消费者的健康关注度都呈现出低脂、低热、低糖的趋势,这类需求爆发和欧美近年的发展轨迹很相近。国内46%的消费者会关注配料表里是否有符合他(她)需要的物质,这也是恒天然努力的方向,为品牌和消费者提供全面完善、符合实际需求的配料方案。
追求健康饮食不代表国人放弃了口味口感。当下热门的健康品类大多引进自国外(比如蛋白棒、蛋白饮),品牌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好“健康”和“美味”。国外产品的口味相对比较单一,集中在巧克力、香草等几种,而且甜度往往超出国人的可接受程度,这给国内厂商留出了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做好热门品类本土化定制。以恒天然接触的案例来说,近年就协助客户开发过威化、薄脆、巧克力球等清脆爽口的品类,这些是相当合适的蛋白质应用形式,我们认为这一块的发展空间会很广阔。
健康饮食另一个比较好推的方向,在于功能差异化,新兴领域有精神健康和肠道健康。我们观察到中国消费者的饮食观念在向Intuitive Eating(直觉饮食)靠近,许多人希望在传统意义的营养均衡之上,找到肠道健康和压力管理的平衡,恒天然协助国内多家品牌陆续推出了适应这方面需求的产品,原料上像益生菌、卵磷脂这些我们都很熟悉了。朝这方面做差异化的品牌能有怎样的表现,我们非常期待。
华映资本 合伙人 孙玮
——「消费赛道经历了潮起潮落,但消费的本质从未发生改变」
运动领域和整个消费品类一样,也在走向细分化,垂直细分赛道正在酝酿机会。早期消费者穿着T恤跑鞋就可以应对大部分运动,后来逐渐意识到运动时要穿专门的衣裤鞋袜,而不同的运动场景又需要不同的服饰配件。
细分化的下一步是走出多个超级品类。2017年我们投了MAIA ACTIVE,当时运动休闲风刚刚兴起,运动和正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女生下身穿Leggings成为了一种日常时尚,瑜伽裤自此不再是小众赛道。
同样的机会正发生在滑雪、自行车、帆船、Glamping(奢野露营)等户外领域。以自行车为例,专业服饰的科技机能和许多日常需求是共通的,这是个不错的发展起点。一直被忽视的男性需求近期也有抬头的迹象,国外Vuori已经跑出来了,我们也在期待国内能走出侧重男性的运动垂类品牌。
消费的本质没有变过,这些年我们看到的潮起潮落更多是被资本带动的。一些不理性的资本涌进来,用互联网产业的逻辑去套消费品,靠烧钱把GMV做大,试图创造百分之二三百的年增长率,这种逻辑用在消费品上显得很奇怪。
消费领域产品永远是第一位的,兜售概念的品牌很快会遭到消费者放弃。我们关注的是持续输出优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建立在一个稳固的价值体系之上。
长线看好消费的投资人,会倾向于留住那些有稳定价值体系的、真心为消费者着想的、能够记住初心的创业团队,因为树立品牌、运营用户、讲述理念、传递理念,是个反复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沉淀,慢工出细活。
GYMSQUARE精练
《2022精练中国健身行业报告》现已发布
点击下方图片或「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版报告